瑤池會仙圖.jpg  

活佛上師小時候上天現出許多洞景讓她看,洞景中出現四個字--「禮義廉恥」,顯見上天非常重視禮義廉恥!今地球地震.海嘯.龍捲風.乾旱.水災等天災不斷, 菩薩2011年5月29日在佛堂法會中附同修身憂心的警惕信徒們,要大家大力推行禮義廉恥,否則後續更大天災恐持續降臨!


歐陽修在五代史馮道傳裏評論『禮、義、廉、恥,國之四維;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』-------
五代史馮道傳論曰:「『禮、義、廉、恥,國之四維;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』善乎管生之能言也!禮、義,治人之大法;廉、恥,立人之大節。白話解釋:歐陽修在五代史馮道傳裏評論說:「「禮、義、廉、恥,是維繫國家安定的四種綱紀;這四種綱紀如果不能發揚施行,國家就要滅亡了。」管仲的話說得真好啊!禮、義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則; 廉、恥,是培植人民的重要節度。

蓋不廉則無所不取,不恥則無所不為。人而如此,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。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,無所不為,則天下其有不亂,國家其有不亡者乎?」

白話解釋: 無廉的人,什麼東西都要取得;無恥的人,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。一般人要是這樣,那麼災禍失敗變亂滅亡,就沒有不來到的。何況做大官的人,要是什麼東西都要,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,那麼天下那裏會不混亂,國家那有不減亡的呢?」

然而四者之中,恥尤為要,故夫子之論士曰:「行己有恥。」孟子曰:「人不可以無恥。無恥之恥,無恥矣。」又曰:「恥之於人大矣!為機變之巧者,無所用恥焉。」所以然者,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,其原皆生於無恥也。故士大夫之無恥,是謂國恥。

白話解釋:因為不可是這四個綱維之中,知恥特別重要,所以孔子評論讀書人的品格的時候說:「對自己的行為應有羞恥心。」孟子說:「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,如果能把喪失羞恥心當作可恥之事,就不會再有任何恥辱了。」又說:「恥對於人是很重要的,讓求投機巧詐的人,就用不著羞恥了。」所以這樣說的緣故,是一個人因為不廉,以至於違背禮、侵害義,它的根源都是由於沒有羞恥心而造成的,所以士大夫的無恥,可以說是國恥。

吾觀三代以下,世衰道微,棄禮義,捐廉恥,非一朝一夕之故。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,雞鳴不已於風雨,彼眾昏之日,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。

白話解釋:我看三代以後,社會風氣日漸衰敗,道德觀念日漸低落,拋棄禮義,丟棄廉恥,這種現象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。可是,在天寒地凍的時候,才顯得出松柏不凋謝的精神,要在風雨交加的時候,才看得出雞鳴不停的態度,在大家都昏醉的時候,也不會沒有獨自清醒的人。

頃讀顏氏家訓,有云:「齊朝一士夫,嘗謂吾曰:『我有一兒,年已十七,頗曉書疏。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,稍欲通解,以此伏事公卿,無不寵愛。』吾時俯而不答。異哉!此人之教子也!若由此業自致卿相,亦不願汝曹為之!」嗟乎!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,猶為此言,尚有小宛詩人之意;彼閹然媚於世者,能無愧哉?

白話解釋:最近我讀「顏氏家訓」,有一段話說:「齊朝有一個士大夫曾對我說:「我有一個兒子,已經十七歲,懂得一些章奏之類的應用文,教他學鮮卑話和彈琵琶,也漸漸地通達了解,用這套本領去侍奉公卿貴人,沒有不寵愛他的。我那時候低著頭沒有回答他。奇怪!這個人竟這樣教兒子!如果從這套本領去求得公卿宰相的高位,我是不願意你們這樣做啊!」唉!顏之推不得已在亂世的時候做官,還說出這種話來,有點小宛詩人不同流合污的意思。那些遮遮掩掩、討好異族的人,能夠不感覺到慚愧嗎?

 

蔣公(蔣介石)對「禮義廉恥」四字的解釋:

「禮義廉恥」,古今立國之常經,然依時間與空間之不同,自各成其新義;吾人應用於今日待人、處事、接物、持躬之間,得為簡要之解釋如下:
「禮」是規規矩矩的態度。「義」是正正當當的行為。「廉」是清清白白的辨別。「恥」是切切實實的覺悟。

禮者,理也:理之在自然界者,謂之定律;理之在社會中者,謂之規律;理之在國家者,謂之紀律;人之行為,能以此三律為準繩,謂之守規矩,凡守規矩之行為的表現,謂之規規矩矩的態度。
義者,宜也:宜即人之正當行為,依乎禮──即合於自然定律,社會規律,與國家紀律者,謂之正當行為;行而不正當,或知其正當而不行,皆不得謂之義。

廉者,明也:能辨別是非之謂也,合乎禮義為是,反乎禮義為非;知其是而取之,知其非而舍之,此之謂清清白白的辨別。
恥者,知也:即知有羞惡之心也,己之行為,若不合禮義與廉,而覺其可恥者,謂之羞;人之行為〔第161頁〕,若不合禮義與廉,而覺其可恥者,謂之惡;惟羞惡之念,恆有過與不及之弊,故覺悟要在切實,有切實之羞,必力圖上進;有切實之惡,必力行湔雪;此之謂切切實實的覺悟。

禮義廉恥之解釋,既如上述,可知恥是行為之動機,廉是行為之嚮導,義是行為之履踐,禮是行為之表現;四者相連貫,發於恥,明於廉,行於義,而形之於禮,相需相成,缺一不可;否則,禮無義則姦,禮無廉則侈,禮無恥則諂,此姦、侈、諂,皆似禮而非禮者也。
義無禮則犯,義無廉則濫,義無恥則妄,此犯、濫、妄,皆似義而非義者也。
廉無禮則偽,廉無義則吝,廉無恥則汙,此偽、吝、汙,皆似廉而非廉者也。

恥無禮則亂,恥無義則忿,恥無廉則醜,皆似有恥而無恥者也。是誠所謂「恥非所恥」,則恥蕩然矣。如果其禮為非禮之禮,義為不義之義,廉為無廉之廉,則「禮義廉恥」適足以濟其姦,犯偽亂者之私而已,可不辨乎!

引申解釋:禮:嚴嚴整整的紀律       義:慷慷慨慨的犧牲
          廉:切切實實的節約       恥:轟轟烈烈的奮鬥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雷 ytb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